2023年1月27日星期五

舌尖开外挂更能立战功 中共外交发言独大

日前正式发布新任人事,吸引国际社会瞩目。数日之后,部修改官网资料,副部长马朝旭确定调整为“”。此一更动意谓马朝旭成国实权排序的第二顺位,位阶仅次于秦刚。

中国日前发布新任外交部长秦刚(左)人事,官网也将副部长马朝旭(右)确定调整为“正部级”。(合成画面/取自中共外交部官网)

中共日前正式发布新任外交部长秦刚人事,吸引国际社会瞩目。数日之后,中共外交部修改官网资料,副部长马朝旭确定调整为“正部级”。此一更动意谓马朝旭成国中共外交部实权排序的第二顺位,位阶仅次于秦刚。

秦刚与马朝旭过去为新闻司同僚,两人先后担任司长;此一调整不仅是两名昔日同部门同事再度合作,也是近年来中共外交部连续第4任新闻司长升至正部级职位,可以看出主管宣传论述的发言体系资历,在中国外交人事上相当吃香。

谁任部党委书记近期拍板确立秦、马党政分工

继年初正式宣布秦刚出任外长之后,中共外交部1月13日更新官方网站资讯。“主要官员”的最新页面显示,排名第二顺位的副部长马朝旭成为分管外交部日常业务工作副部长,并注明“正部级”。

在马朝旭升正部级之后,中共外交部将同时有秦刚、马朝旭,及原任第二副部长的齐玉三名正部级官员,预料同时身兼外交部党委书记的齐玉将外调其他部委,秦、马二人将择一接任部党委书记。

依中国部委人事惯例,“正部级”副部长的待遇和权力比照部长,正常情况下仕途后势可期。例如原任外长王毅及前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过去都曾是中共外交部的“正部级”副部长,两人也都曾兼任外交部党委书记。若齐玉如外界预期的外调,秦刚与马朝旭谁会兼任部党委书记,将可看出两人在党及政两个系统的权力分配。

秦刚(右)与马朝旭过去同为新闻司同僚,也先后担任新闻司长。(取自

中共外交部除了秦刚,还有马朝旭、齐玉是正部级官员。(取自外交部官网)

原任外长王毅(右)及前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左)都曾是中共外交部的“正部级”副部长。(取自国台办官网)

接力担当发言人门面角色秦刚马朝旭再续合作旧谊

比起这些人事体制的调整,马朝旭与秦刚曾是中共外交部新闻司同事,数度轮调之后再次合作,更引发外界对中国新外交领导班子组成的好奇。

秦刚在2005年第一次进入新闻司并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并未升任新闻司长就外派英国出任公使;当时先一步调往新闻司成为候任司长的,就是马朝旭。这也是两人第一次在新闻司共事。在结束一个任期的外派之后,秦刚于2011年返回北京,第二次进入发言人团队,就是从马朝旭手中接下新闻司长职位,两人再次同样以发言人角色成为中共外交部门面。

除了紧追在秦刚之后的升迁之路,马朝旭的人事也是中共外交部近年来4任新闻司长升任正部级,分别是孔泉、刘建超、秦刚与马朝旭;除了年纪大一轮的孔泉已调往全国政协之外,刘建超、秦刚与马朝旭三人都被视为中国外交系统的明日之星,若无意外可望更上层楼。

孔泉(左)、刘建超(右)也是中共外交部近年新闻司长升任正部级。(合成画面/取自中共外交部官网、中新社)

形象温和却是一匹战狼向联合国施压阻台参与国际事务

外界评价马朝旭,多因其形象温和,认为是稳健路线的职业外交官。事实上,出身中共外交部国际司的马朝旭,是时代开启国际组织攻势的主要攻击手之一,鹰派色彩不输其他活跃于媒体的“外交战狼”。

马朝旭形象温和,鹰派色彩却不输其他活跃于媒体的“外交战狼”。(取自推特)

2016到2018年间担任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的马朝旭,在联合国周边组织与及理念相近国家数度正面交手,友台阵营鲜少能占上风。2018年,时任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刘结一返京接任国台办主任,接替的马朝旭更将阻挠联合国采认台湾民众护照进入参观的小动作,贯彻并扩大到所有联合国体系场所。

而马朝旭在担任外交部发言人期间,最广为人知的事例便是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遭判刑时,马朝旭面对外国媒体质疑,公开说出“中国没有异议人士”的惊人之语。

而他担任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时间虽不满2年,却在联合国人权论坛极力推广“中国特色人权观”,更不断向联合国人权组织及合作的人权NGO施压,要求这些组织不得与台湾合作,甚至不得在研究文献中视台湾为政治实体。

事实上,出身中共外交部发言系统而进入决策核心者,已故的副总理钱其琛应是第一人;而他在外交及涉台问题上确立的路线,在当时总书记江泽民的支持下,主导台海及美中台三方关系多年。对照之下,尽管主掌文宣论述的发言系统再次在中国外交系统占据核心地位,但在现任总书记习近平的“战狼”方针下,外交论述也只能沦为口舌之争。

中共外交部发言系统而进入决策核心者,已故的副总理钱其琛应是第一人。(美联社)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探寻中华复兴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上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