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被杀(图片来源:上海市杨浦区政府官网)
6月7日,中国知名高校上海复旦大学发生了一件血案。该校数学学院特聘教授姜文华因长期受到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压迫及不公对待,将后者杀害。目前,姜文华已被刑拘,而与事件相关的内幕却越爆越多。最新消息披露,王永珍曾剽窃了姜文华的论文,而后又以姜文华学术成果不足将其解聘。
中国社交媒体8日热传一张聊天记录截图。其中一人自称是复旦大学数学学院特聘教授姜文华同学的母亲。这位女士称,姜文华的论文被王永珍署了名,后者还利用职权迫害姜文华。
该女士续指,她和姜文华的父母都认识,他们一家都是老实本分的人。
她还说,现在大学里50岁这个年龄段,很多人是在大学老师扩招时留校的,其中一些人滥竽充数混进来,没有什么学问,玩弄心机却有一套,有点职权就剽窃老实、好学人的成果。
微信截图
6月7日14时52分,复旦大学数学学院特聘教授姜文华(39岁)持刀杀死了该院党委书记王永珍(49岁),当时王永珍正向姜文华宣布解聘决定。
网上流传姜文华被捕时的画面,他满身鲜血,衣服破烂,双手被扣上,坐在一个办公室的门外。
到场警察问他从哪里过来,戴着眼镜的姜文华镇定地说“从家里过来的”,并清楚地说出住址。
当被问到动机时,姜文华说有人编造“谣言”,并略带激动地说,“在单位内受到很多陷害,受到很多恶劣的待遇”、“一直延续到现在”。
有网上消息称,姜文华在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毕业,2009年在美国取得统计学博士,之后曾在苏州大学任职,但几年后不获续约,转到复旦任教,签约6年,但最近因不达标被解聘。
事件发生后,复旦大学以网络维护为由,迅速关闭了数学院的官网,连王永珍的个人简历也被全网屏蔽。姜文华的前雇主苏州大学数学院,也迅速删除了和他有关的信息。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复旦数学学院女学生任奕怡的家长也在王永珍去世后,于网络曝光其强行送女儿去精神病院,导致女儿受刺激跳楼自杀的事件。任奕怡母亲称,因替女儿讨公道,家人还疑似受到威胁。任奕怡母亲6月7日在微博发布微信记录,曝光了她和王永珍的谈话内容,并指控学校在未经任何鉴定的情况下送女儿去精神病院,还在事后不断推卸责任。
高知识人才“起义”反抗凸显制度之恶
姜文华一介书生,接受过最顶尖的教育。他2004年于复旦本科毕业,后获美罗格斯大学统计学博士,曾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还是第一届复旦校长奖获得者,回到中国后,先后在苏州大学、复旦大学这样的知名学府任教。而如姜文华这样的知识分子,遭遇不公普遍都会寻求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但他却直接选择手刃党委书记进行报复,在中国社会引起极大关注。一些律师认为,在法制不彰,公平稀缺的背景下,逼得原本拿笔的手也拿起了刀,可见当前社会危机之严重。
要求匿名的大学理科教授罗教授对自由亚洲电台表示,近几年来,国内重点大学大规模引进海归博士、博士后任教,定了很高的科研目标,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成功申请到国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项目,如果到期不成功就辞退,所谓“非升即走”模式。“它有两种,一种非升即降。它是西部高校,尤其是一些相对比较差一点的学校,它会引进一些博士,给副教授的待遇,他们必须在第四年内选得上副教授。如果评不上呢,就降成讲师。非升即走一般只在985和211那种大学里面了。那些博士来到学校以后呢,在6年内拿不到国家基金委的项目,那就评不了副教授,学校呢,就会把你辞退”。
有自媒体发文称,现在许多学校都是一个空缺职位招10个特聘教授,让这些年轻教授们恶意竞争,“杀得只剩一个,其余的到期走人。”还有网友吐槽称:“国外的‘非升即走’是为了让你升,国内的‘非升即走’是为了让你走。”
另一位教授刘先生则指出,大陆学界除了充斥严重的裙带之风,同时因为这套“非升即走”模式,衍生出学术造假的问题。他举例,教师须以6年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以及申请到的资助项目数量为考核标准。但在国内,如果没有权力资源,学者们无论是发论文还是申请项目都十分困难,绝大多数学者通过正途根本无法做到,“现在科研人员的处境还不如那个行政人员和政治辅导员。问题在于很多期刊人际关系是关键作用,所以现在逼得很多青年教师尽可能去找资源,膜拜那些掌控期刊的大佬。没有关系有钱也行,业内标准7、8万的都有,低的都要3、5万”。
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成为中共科研指标的牺牲品
有自媒体人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称,目前非升即走制已经在国内的主要大学全部铺开,高校青年教师(该群体自嘲为青椒,与青教谐音)能比较稳的拿到终身教职的情况可能只有拿到四青,也就是万人拔尖,长江青年,优青基金和青年千人这四个帽子。拿到这四个帽子你就瞬间变成学校的资产,没拿到你的价值在学校眼里就非常存疑。当然社科方面主要是顶刊发的够多就行。
淘汰制本身不是什么问题,但是现在中国这种搞法完全是视青教为消耗品,一开始就打算让大部分人淘汰掉。这主要就是因为博士毕业生太多了,业界市场又消化不掉,最后这个学术就业市场变成完全的买方市场。因为高校招聘规模过大(反正是便宜临时工),每个教师能够获得的资源就非常有限了,自然就更难出成果…很多学校的青教甚至完全没有招生名额,要知道美国只要入职即是博导…而中国青教没有学生支持,却多了很多事务压力和教学压力,研究效率可想而知。
更可怕的是中国特色的年龄歧视:入职一般要求35岁(或40岁)以下…这种公开的年龄歧视基本上是全世界独一份。
文章称,在这个制度和压力下指望青教们心理健康实在是一件过于奢侈的事情,毕竟连大部分博士都有心理问题。这本身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想想一个高校里,每天和大学生打交道的人大部分都有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那么大学的氛围会是怎样的…
本身也是博士的这位自媒体人说,“所以我的建议是,永远不要把自己彻底卖给学术了,至少在中国不能这样。永远要给自己留好退路,留好选择,保住人生的主动权。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任,也是对自己的家庭负责任。主动权就是你和畸形制度说不的底气。在中国突飞猛进的科研指标背后,是无数青年科研人员的血与泪。这不是比喻。是真的血。是真的泪。”
WIN/MAC/安卓/iOS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希望之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